如何有重點地鑒別古瓷器
2022年01月13日

胎質釉色看仔細
鑒定一件古瓷器一定要仔細看胎釉,從胎質、釉色可以基本看出其年代和窯口。例如,距今4000年的商周時期的青釉瓷器,又稱原始青瓷,是青瓷的低級階段,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,胎質堅硬,瓷化程度較高;其釉色青,釉層較薄,厚薄不均。如果我們發(fā)現(xiàn)一件古瓷符合上述特征,則其基本屬原始青瓷。
明永樂、宣德及清康熙的江西瓷器,胎釉各具特色。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,釉質肥厚,潤如堆脂,純白似玉,釉面光凈晶瑩;胎色純白,胎質細膩,并且有厚薄不均現(xiàn)象。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、肉紅的傾向。這一特征,是其他瓷器中所沒有的。
明宣德與明永樂時間雖然接近,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。同一器皿,永樂胎厚,宣德胎薄。宣德時大件瓷器底部多無釉,露胎處常有紅色點,俗稱“火石紅”,還有鐵銹斑點。清康熙、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征。
清康熙瓷器,胎色細白,胎質純凈,細膩堅硬,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,它的胎體最重。此外,這一時期的瓷器,往往施兩種白釉。器內(nèi)、口緣、器外底施粉白釉,其釉較稀薄,有時還有縮釉現(xiàn)象,且底部有旋紋痕跡;器身施亮青釉,其釉瑩潤光亮,胎釉結合極細密。一件器皿施兩種釉,是清康熙年間瓷器的最大特點。
紋飾用心去辨析
鑒定古瓷,除了看胎質和釉色外,紋飾也很重要。瓷器上的紋飾就像一個人的衣冠,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,鑒定時千萬不能忽視。
我國古代瓷器的紋飾繁多,按類別可分為人物、動物、植物和裝飾四大類。紋飾本身有其時代性,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。例如,明正德年間,道教、佛教和伊斯蘭教在社會廣泛興起,因此瓷器上出現(xiàn)了八仙、八寶、真武大帝、書寫回文、仙人朝圣等圖案。清代康熙皇帝吸取明亡的教訓,對“尚武”和“習文”極為重視,于是這個時期的瓷器圖案,在“尚武”方面,有刀馬、人物和清裝射獵圖等出現(xiàn);在“習文”方面,開始在瓷器上大量書寫詩詞,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。
鑒別古瓷器除了要抓住兩個重點外,還應結合其他方面綜合考慮,這樣才能得出更為準確的結論。廣大藏友只要潛心鉆研,循序漸進,多看多學,就一定能逐步掌握鑒別古瓷的要領。
相關新聞